当前位置:首页 > 师生园地 > 教师园地 > 正文

什么人有权利对鲁迅批判——读鲁迅的人
2020-11-18 16:07:00   来源:图书馆   浏览量:230

      鲁迅,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如雷贯耳的名字。先生的文字,陪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,去战斗,去寻求理想。先生的文章同样陪伴了我的生活,在课本上读到的三味书屋,常读的鲁迅杂文等,而且随着年龄渐长,近些年来,时常惦记起先生的文字,其中不仅可以读出战斗的精神,有慈悲,也有热爱,有对于人生的感悟。鲁迅先生的书是可以陪伴一生的书籍。
      林语堂说过: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,并不困难。想要批评乃至于批判,却应该首先建立在通读的基础上。有人说:“先要读再要写,却极其偶然,只是我借来的许多鲁迅的以及关于鲁迅的书,朋友要索回了。”这似乎可以当做是戏言吧,鲁迅的诗人本质,他的感性内心,他的为人极真,他的和平与人道主义,以及他的脆弱、多疑、善怒以及内心的孤独,他的擅长于写乡村,而不精于城市生活,他文字中情感的浓烈与真挚,疏落雍容,这些确是鲁迅先生的特点,或许只有处于同一个时代,一个共同经历了五四运动风雨变幻的青年,才能以更加客观、感同身受去体会鲁迅的所思所想。老舍先生认为批评家自身需要具备诸多要素,对于文学有深入的领悟,一份天才,对于所批评的文字具备一种热爱,我想这些在许多评论中都能找得到踪影。
      老舍先生说过:因为文学批评是解释文学的,所以它也可以由解释文艺到解释生命上去。这并不是说以道德的标准去批评文艺,而是以文艺和文艺时代的生活相印证。各种对鲁迅先生评价的作品,不仅是对于鲁迅作品的批判,也有对于鲁迅生平、创作阶段、精神进展、情感、性格的缺陷等的分析,但是这些对于鲁迅本人性格与精神的分析,则是见仁见智,如在《伤逝》中判断,涓生即为作者本人的判断未免有失偏颇,作家创作之时,难免会在人物身上投注自己的情感与经历,但是这个人物却绝对无法完全代表作者本人,乃至于复杂的人性。及至说到鲁迅的生存信念是生物学的人生观,个人倒觉得,鲁迅先生对世人有一种普遍的热爱,对于生命有一种普遍的热爱,所以他虽然常以死亡结束,但是他却是热爱生命歌颂生命的。
 
      相关在馆图书: 
       《我也是鲁迅的遗物》K828.5/1
       《鲁迅传》K825.6/13
       《鲁迅杂文精选》I210.4/2

相关热词搜索:

Baidu
sogou